創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性創新,一種是破壞性創新。漸進性創新往往只引起行業發展態勢的某些變化,而破壞性創新則往往顛覆行業的競爭格局,引發行業大 變革。在過去一百余年的汽車業發展史上,世界汽車產業經歷了三次破壞性創新,引發了三次大變革。一些新的跡象表明,汽車產業或正迎來第四次大變革。
汽車產業已經歷了三次大變革
第一次大變革——生產流水線的創新。1913年,美國福特公司在汽車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使T型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開端,也使得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第二次大變革——產品多樣化的創新。20世紀50年代,針對美國車型單一、體積龐大、油耗高等弱點,歐洲開發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車,多樣化的產品成為其最大優勢,規模效益也得以實現,打破了美國汽車公司在世界車壇上的長期壟斷地位,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美國又轉回歐洲。
第三次大變革——精益生產方式的創新。20世紀70年代,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公司,將“全面質量管理”和“適時生產系統”的管理機制應用于汽 車生產,推行精益生產方式,推動了日本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使日本成為繼美國、歐洲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世界汽車工業又發生了從歐洲到日 本的第三次轉移。
第四次大變革
已悄然到來
目前,汽車產業第四次大變革已悄然開始,其主要創新內容如下。
一是汽車驅動能源的創新。取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汽車概念提出已久,近幾年,隨著全球對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加強,新能源汽車發展不斷升溫。美國特斯拉汽車的巨大成功,彰顯出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已經具有強勁的市場需求。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也正進入快速增長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將達到3.5萬輛,較2013年實現同比增長100%,2014年也被稱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元年”。
二是汽車駕駛方式的創新。隨著高新技術與汽車的融合,人類與汽車的互動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智能化在未來汽車 發展中將占據重要地位,而提升安全性能成為當前汽車智能化的主要訴求。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行駛了20萬公里,并獲得許可證,可見自動駕駛技術將改變未 來智能交通管理方式,以及人類使用汽車的方式。雖然目前汽車智能化這種概念只停留在少數高端品牌車型上,但未來的發展趨勢應是所有車輛均會配置相應的智能 化設備。就如手機產業變革一樣,現代智能手機已經是一部“可以通話的便攜電腦”,未來的智能汽車也將是一部“可以載人的移動電腦”。
三是汽車生產方式的創新。以“數字化制造、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將使汽車產業走出“福特主義”的大批量生產時代,進入個性 化、多樣化、小批量的“數字個性化”時代。第一輛應用3D打印技術名為“Urbee”的汽車已經上路。據相關統計,3D打印技術,將在2016年前在全球 范圍內創造31億美元的產值,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52億美元。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批量生產的汽車傳統流水線生產方式可能 會發生革命性變革,更為個性化、精致化的汽車產品制造時代將會到來。
積極應對
第四次大變革
在汽車產業第四次大變革到來的新形勢下,中國汽車工業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亦步亦趨,而要有創新意識,要有前瞻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大膽創新,爭取在新的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格局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一是開放新能源汽車市場。201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1.76萬輛,而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超過9.6萬輛。習近平總書記曾特別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幾年,我國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給予支持和鼓勵,但是地方保護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研發需要巨大的投入,“一省一市”根本無法支撐。有的人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相對弱小,資金不足,應當進行聯合而不是競爭。但實際上,只有充分競爭才能讓市場篩選出最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和產品,才能避免更大的浪費,同時也才有可能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充電設施等建設領域,倒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標準的建立和統一,解決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的難題。
二是率先建立“無人駕駛實驗區”。目前,汽車無人駕駛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動駕駛汽車和人駕駛汽車如何共處,又不致引起交通事故。在新型城鎮 化建設中,我國可以選取具備條件的地區,努力建立全球第一個“無人駕駛實驗區”。在實驗區范圍內,建立“車聯網”,采取智能交通管理,以車載移動互聯網為 基礎,在車、路、行人和互聯網之間,進行無線通訊和信息交換,以實現對交通的數字化精確控制。在實驗區內,爭取全部采用國產技術和設備,改變我國汽車無人 駕駛技術落后的局面,并加快積累智能交通管理的經驗。
三是鼓勵汽車產業跨界競爭。目前,數字化的破壞性創新引起產業變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跨行業的競爭不斷涌現。十幾年前, 不會有人想到一家計算機公司“蘋果”會顛覆手機業的競爭格局;谷歌公司在無人駕駛技術領域會處于領先地位。由于項目審批、目錄管理的限制,我國“行業外” 企業涉足汽車產業的難度很大。若回避跨界競爭,我國汽車業將無法做大、做強。未來改變汽車產業的主體可能不是現有的汽車企業,而是互聯網企業、3D打印企 業等。只有以真正開放的姿態鼓勵跨界競爭,才能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引導更多企業開發出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優秀汽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