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號:QZ02101-0300-2025-00125
- 備注/文號:泉豐政辦綜〔2025〕25號
- 發布機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8-06
區直有關單位:
《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抓好貫徹落實。
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8月6日
(此件主動公開)
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工作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的重要部署,依據《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的<加快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泉政辦規〔2022〕8號),緊密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國家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融入并全力服務泉州市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緊密圍繞豐澤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戰略,深度結合泉州軟件園等十大特色產業園區的精準產業定位,充分發揮轄區高校的辦學優勢。致力于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實現深度融合,精心構建“產業需求導向、校企協同育人、資源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生態體系,為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核心區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標
(一)機制深化與資源整合。組建工作專班,定期召開工作例會,了解情況、協調資源、梳理問題。依托高校優勢學科,組建5個以上專業領域的高校智庫團隊,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建立產教整合項目庫,明確政校企合作項目清單,確保有序推進。
(二)園區與高校合作推進。立足豐澤區“一區多園”產業布局,以十大特色產業園區為核心載體,打造“一園區一學院一生態”產教融合升級版。通過設立聯合研發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實體機構,推動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建筑服務產業園等10個產業園區與本地高校深度協作,重點打造產教融合項目22個。
(三)人才與成果轉化落地。通過產教融合項目,實現引進培育各類專業人才200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舉辦2場以上成果轉化對接會,促成高校科研成果在產業園區落地轉化項目不少于10個,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三、重點任務和工作舉措
(一)優化產教融合規劃布局
1.融入區域戰略規劃。將產教融合全面納入《豐澤區“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豐澤區產業布局、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及十大產業社區建設同步謀劃。聚焦全區重點發展的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前實現全區職業院校專業與重點產業匹配度提升至80%以上,新建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集群5個,年度培養適配產業需求人才1萬名以上。
2.強化區域資源統籌。依托十大產業社區建設,實施“百企千校”資源對接工程,推動建成10個以上產教融合實訓基地、8個產業學院。發揮金融機構聚集優勢,支持華僑大學等院校與轄區銀行、保險、證券機構共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在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推動泉州信息工程學院開設機器人相關專業實訓,引導華數機器人等企業與黎明職業大學共建數字技術實訓平臺,規劃三年投入設備總值5000萬元,年培訓技能人才5000人次。
3.加強產業人才需求研究。建立“政校企協”四方聯動的產業人才動態監測機制,2025年前建成覆蓋15個重點產業的人才需求數據庫。針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實施"人才儲備計劃",引導院校新增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1000人以上,三年內實現重點招商產業人才儲備量突破2萬人,專業對口率達75%以上。
(二)推進產教融合項目落地
1.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百項產教融合工程”,聚焦智能制造、數字創意等六大重點領域,重點打造產教融合項目22個,建成省級以上示范性實訓基地6個。支持華僑大學、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高校與匹克、南威等龍頭企業共建特色實訓基地,重點推進泉州華數機器人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三年投入設備800臺套,年培訓智能制造技術人才不少于5000人次,承辦技能競賽5場。
2.推動校企協同創新。用好省、市、區各級專項資金,對接市級專精特新、區級天使產業基金,重點支持數字經濟、新材料等前沿領域聯合攻關。2025年起,每年認定10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鼓勵企業與院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鼓勵企業與院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創新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領域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3.開展產教融合招商。鼓勵引入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業學院、職業培訓中心等項目落地。重點推介豐澤區產業園區產教融合優勢,吸引企業入駐并開展產教融合項目合作,如吸引知名企業在豐澤區建設產業學院,與本地院校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對于重大產教融合招商項目,在土地供應、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全力保障項目順利落地生根。打造產教融合集聚區,規劃3年內吸引50家科技服務機構、20家龍頭企業研發中心入駐,形成"教育+產業+創新"生態圈。
(三)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1.深化“引企入校”改革。支持高校邀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以及教學過程。鼓勵企業在院校內設立工作室、實驗室,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現招生與招工的無縫銜接、入校與入廠的有機統一。引導校企共建緊密合作,引進高端人才,為學生提供生產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性。實施"產業導師進課堂"計劃,每年從規上企業選聘50名高級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鼓勵龍頭企業與院校共建“訂單班”“冠名班”,2025年前建成特色產業班30個,定向培養人才占比達職業院校畢業生總數30%以上。
2.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拓寬職業院校教師引進渠道,積極鼓勵院校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組織企業技術人員參加教學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打造一支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實施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專業教師每年至少參加1次企業實踐,每年安排100名骨干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建成10個區級教師創新團隊,引進培育各類專業人才200人,其中高層次人才不低于30人。
3.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建立"一企一策"人才定制機制,實現全區職業院校與重點企業簽訂年度人才培養訂單不少于80份,每年定向輸送技術技能人才不少于500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動態反饋機制,每學期組織企業對訂單班學生開展職業能力測評,依據反饋結果調整專業課程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力度。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牽頭,成立由區發改局、教育局協同配合,工信局、科技局、財政局、人社局、商務局、招商辦、人才辦及各產業園區等部門組成的產教融合工作專班,全面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全區產教融合工作。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產教融合重大問題,明確各部門任務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形成跨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格局。設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項目落地跟蹤、政策執行評估及資源統籌調配,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吸納高校學者、行業領軍人才、企業高管參與決策咨詢,為產教融合提供智力支撐。
(二)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營造多元參與生態。依托看豐澤微信公眾號、媒體平臺、行業會議等渠道,全方位宣傳產教融合政策法規、典型案例和實施成效,提升社會認知度和參與積極性。建立政策解讀機制,面向企業、院校、行業協會開展專項培訓,推動產教融合政策精準落地。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教融合模式。選樹產教融合示范企業、院校和項目,發揮標桿引領作用,營造“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主動、社會協同”的良好發展氛圍。
(三)完善考核評估體系,確保任務落地見效。建立產教融合工作考核機制,將產教融合發展成效納入政府部門、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重點考核政策落實、項目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成果轉化效益等指標。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標準和評估辦法,對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和榮譽激勵。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產教融合項目進展、資源使用效率和協同育人效果進行評估,及時優化工作舉措,確保各項任務按計劃推進,形成“部署—落實—評估—優化”的閉環管理模式。
附件:1.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工作專班
2.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項目表
附件1
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工作專班
為深入推進我區產教融合工作,現決定成立豐澤區產教融合工作專班。組成人員具體如下:
組 長:鄭燕然 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
副組長:王俊毅 區發改局局長
李曉燦 區教育局局長
成 員:上官淵源 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三級主任科員
李凌峰 區工信局副局長
林巧梅 區科技局副局長
李 威 區財政局一級主任科員
許開興 區人社局二級主任科員
林志昌 區商務局副局長
吳江雁 區招商辦副主任
工作專班下設辦公室,由區教育局、區發改局共同負責。各成員單位組成人員隨工作變動自然調整,不再另行發文。工作專班成員根據工作需要可臨時增補、完善。
附件2
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項目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內容 |
意向合作高校 |
合作公司 主體 |
合作方式 |
1 |
新型工業化數智政產學研基地 |
聯合華僑大學工學院,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光電信息、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構建集“科技創新、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產業服務、企業孵化、招商引資”等功能為一體的政產學研校地合作基地,涵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產教融合“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人工智能產業工程師、數字技術工程師人才培訓基地等資質平臺,年度舉辦需求對接、專家問診等活動10場以上,與企業開展技術聯合攻關不少于20次。 |
華僑大學 |
豐澤區高新園區管委會 |
共建實訓基地、轉化平臺,實現創新型人才輸送 |
2 |
AI數字醫療柔性設備研發基地 |
聯合泉州師范學院柔性電子項目人才團隊,圍繞大健康、AI數字醫療等方面打造數字醫療柔性設備研發基地,其中智能化口罩已基本實現量產。 |
泉州師范學院 |
豐澤區高新園區管委會 |
共建研發基地 |
3 |
泉州市示范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 |
福建南方路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擬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聯合,重點圍繞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規范建設,智能制造產線升級,設備維修保養,人才認定等方面開展合作,年度舉辦培訓活動10場以上,培訓人員500名以上.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福建南方路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
校企合作共建 校外實習基地、人才培養、智能制造產線升級、實訓基地等 |
4 |
AI養老平臺 |
泉州物信科技有限公司擬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聯合,重點圍繞養老市場開發養老平臺及周邊配套產品,有智能養護床,養老機器人,AI看診,遠程醫療等養老產品及養老平臺。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營+高校支撐”模式,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合作,聯合開發養老機器人,智能養老床,智能輪椅,服務泉州本地社區養老,養老院,并推廣到全國。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泉州物信科技有限公司 |
校企合作方式,學校提供博士專家團隊參與研發,學生參與產品開發和生產,在豐澤區泉信科創園建立產學基地,建立中式產線,甚至量產車間批量生產。 |
5 |
數字對講機通訊芯片 |
泉州物信科技有限公司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福建省集成電路工程中心合作,聯合設計開發數字對講機芯片,配合工信部要求模轉數政策需求,泉州是全世界最大對講機生產基地,有超過200家以上對講機廠家,目前90%以上模擬對講機為主,國家主導政策計劃停止模擬對講機,實現全數字化,泉州物信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承接中央軍委“軍事專用通訊”項目,研發了軍用數字對講平臺及方案,計劃將軟件實現到芯片中,做成國產化數字對講芯片,服務泉州對講機企業。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泉州物信科技有限公司 |
共建實訓基地,實現技能型人才輸送 |
6 |
工業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實訓基地 |
由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與泉州豐澤國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以泉州豐澤海峽智教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有限公司為運營主體,開展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等級認證、學歷教育培養、承辦機器人大賽、開發配套教學資源等業務,年實訓人數達1500人日以上。 |
仰恩大學、泉州技師學院、南安工業學校、泉州市泉中職業中專學校 |
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泉州豐澤國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共建實訓基地,實現技能型人才輸送 |
7 |
數字文旅產學研合作 |
區文體旅游局、源之宇宙(福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擬聯合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通過文旅專業人才輸入、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等,搭建產學研融合新平臺,推動數字文旅技術開發、文旅IP打造。 |
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泉州師范學院陳守仁商學院等 |
區文體旅游局、源之宇宙(福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文旅專業人才輸入、實習實訓基地等 |
8 |
黎享無人機產業學院 |
福建創享藍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建設,重點圍繞無人機專業人才培養、無人機技術研發、無人機應用技術和航空科技普等方面打造的產業學院,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營+高校支撐+市場引導”模式,近年平均舉辦賽事活動3場以上,年均培訓人員200名以上,年均服務企業10家以上,與泉州技師學院、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并獲“泉州市示范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認定。 |
黎明職業大學 |
福建創享藍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發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 |
9 |
紡織鞋服材料檢測中心 |
天紡標檢測認證股份有限公司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 1.建立新型產教融合機制,共建紡織鞋服材料檢測中心; 2.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為區域輸送鞋服材料檢測領域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3.共享教學資源,創新“現代學徒制”“現場工程師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接收畢業生實習實訓和就業創業; 4.力爭聯合立項科技平臺、項目或成果,培育省級以上教學名師,產出知識產權項目。 |
黎明職業大學 |
天紡標檢測認證股份有限公司 |
學校出建設場地和教師團隊;企業在豐澤區注冊新的子公司,投入5000萬元共建紡織鞋服材料檢測中心 |
10 |
共建減速機實訓室 |
泉州利永機電有限公司擬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由企業捐贈減速機及相關配套設備、學校提供實訓室場地,共建減速機實訓室。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利永機電有限公司 |
校企雙方依托實訓室共同開展人才培養 |
11 |
職業技能提升中心 |
豐澤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泉州市豐澤區高新產業園區管委會與黎明職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建設職業技能提升中心 |
黎明職業大學 |
區人社局,高新園區管委會 |
宣講、舉辦招聘會、建立實習實踐基地、提供技能培訓 |
12 |
英語公益培訓 |
南柏萬(泉州)進出口有限公司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依托學校優質的教學資源,組織專業的師資團隊,為企業員工提供高質量的英語培訓服務。預計開展13期培訓 |
黎明職業大學 |
南柏萬(泉州)進出口有限公司 |
社會培訓 |
13 |
現代物流領域產學合作 |
泉州物流與供應鏈協會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在現代物流領域強強聯合,協同發展,通過組織社會實踐、行業培訓、運營推廣等形式,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物流與供應鏈協會 |
接受學生實習、組織行業企業培訓等 |
14 |
超然體育培訓合作項目 |
福建超燃體育有限公司擬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重點圍繞體育培訓、共建“青少年體育專項技能培訓基地”、開展青少年體育專項技能培訓合作項目、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及人才實訓基地”;年度培訓人員50名以上 |
黎明職業大學 |
福建超燃體育有限公司 |
共建“青少年體育專項技能培訓基地”、“實踐教育基地及人才實訓基地” |
15 |
奧克力文旅體育賽事合作項目 |
泉州市奧克力文旅投資有限公司擬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合作開展體育培訓及賽事等項目:合作開展各類體育培訓、賽事及研學等項目;合作培養具有職業資格的體育指導員方面的人才;共同運營體育賽事,打造特色公眾品牌。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市奧克力文旅投資有限公司 |
人才培訓、創業實習、就業指導 |
16 |
泉州泉明星足球俱樂部青少年足球夏令營項目 |
泉州泉明星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擬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重點圍繞體育培訓、共建“青少年足球專項技能培訓基地”、開展青少年足球專項技能培訓合作項目、“實踐教育基地及人才實訓基地”;年度擬培訓人員100名以上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泉明星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 |
共建“青少年體育專項技能培訓基地”、“實踐教育基地及人才實訓基地” |
17 |
泉州市佳泰印刷技術服務項目 |
泉州市佳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擬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重點圍繞大數據數據分析、建立科學可驗證國際市場銷售大數據測算模型建設等技術進行合作,年度服務金額15萬以上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市佳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教師技術服務團隊、掛職鍛煉基地等 |
18 |
泉州市餐飲食品加工技藝傳承與創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暨泉州菜烹飪大師工作室 |
泉州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泉州市鯉酒佳宴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為落實《加快新閩菜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三年行動方案,傳承與創新泉州菜烹飪加工技藝,促進泉州餐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方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同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友好協商,就校行企合作共建泉州市餐飲食品加工技藝傳承與創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暨泉州菜烹飪大師工作室 |
黎明職業大學 |
泉州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泉州市鯉酒佳宴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
基地共建、工作室共建、人才共育、 研發合作 |
19 |
訂單式培養 |
福建南方路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擬聯合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打造人才培養及輸送體系,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泉州市機器人有限公司 |
人才輸送 |
20 |
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
東海街道、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有限公司,擬聯合泉州經貿學院、泉州師范學院、泉州華僑職校、信息工程學院、華僑大學,就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共建實訓基地等展開深入合作。 |
泉州經貿學院、泉州師范學院、泉州華僑職校、信息工程學院、華僑大學 |
東海街道、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有限公司 |
跨境電商專業人才輸入、共建實訓基地等 |
21 |
泉州石油化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
東海街道、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有限公司,擬聯合泉州師范學院就石化專業人才培養、產教整合實訓基地等方向深入合作。 |
泉州師范學院 |
東海街道、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有限公司 |
石化專業人才輸入、共建實訓基地等 |
22 |
校企共建泉州市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 |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擬聯合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推進技能培訓基地建設,校企共建泉州市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 |
人才輸送、實訓基地 |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