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區政府研究同意,豐澤區正式印發實施《豐澤區2025年產教融合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該《方案》是豐澤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的重要部署的重要舉措。該《方案》圍繞豐澤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戰略,深度結合泉州軟件園等十大特色產業園區的精準產業定位,充分發揮轄區高校的辦學優勢,提出“優化產教融合規劃布局”“推進產教融合項目落地”“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建設”三大改革任務和9個方面的具體措施(項目),梳理22項產教融合項目清單,組建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牽頭,區發改、教育局協同配合,工信等部門組成工作專班“高位”推進,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實現深度融合,為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核心區提供的智力支持與堅實的人才保障。
重點任務一:優化產教融合規劃布局?
這一改革任務旨在從整體上規劃產教融合的發展方向,讓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更契合。
融入區域戰略規劃:明確把產教融合納入豐澤區 “十五五” 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當地產業布局、城市更新及十大產業社區建設同步考慮。圍繞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目標是 2025 年前使職業院校專業與重點產業匹配度超 80%,新建 5 個新興專業集群,每年培養 1 萬名以上適配產業需求的人才。
強化區域資源統籌:借助十大產業社區建設,開展 “百企千校” 資源對接工程,計劃建成 10 個以上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 8 個產業學院。利用金融機構聚集的優勢,支持高校與轄區金融機構共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在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推動相關院校開設機器人專業實訓,引導企業與高校共建數字技術實訓平臺,三年內投入設備總值 5000 萬元,年培訓技能人才 5000 人次。
加強產業人才需求研究:建立 “政校企協” 四方聯動的產業人才動態監測機制,2025 年前建成覆蓋 15 個重點產業的人才需求數據庫。針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實施 “人才儲備計劃”,引導院校新增相關專業在校生 1000 人以上,三年內讓重點招商產業人才儲備量突破 2 萬人,專業對口率達 75% 以上。
重點任務二:推進產教融合項目落地?
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將產教融合落到實處,促進產業與教育的實際結合。
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 “百項產教融合工程”,聚焦智能制造、數字創意等六大重點領域,打造 22 個產教融合項目,建成 6 個省級以上示范性實訓基地。支持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特色實訓基地,重點推進泉州華數機器人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三年內投入設備 800臺套,年培訓智能制造技術人才不少于 5000 人次,承辦 5 場技能競賽。
推動校企協同創新:利用省、市、區各級專項資金,對接相關基金,重點支持數字經濟、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聯合攻關。2025 年起,每年認定 10 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鼓勵企業與院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創新實驗室等,圍繞前沿領域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開展產教融合招商:鼓勵引入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業學院等項目。重點推介豐澤區產業園區的產教融合優勢,吸引企業入駐并開展合作,對重大招商項目給予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的政策傾斜。計劃 3 年內吸引 50 家科技服務機構、20 家龍頭企業研發中心入駐,打造 “教育 + 產業 + 創新” 生態圈。
重點任務三: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從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提高人才與產業的適配度。
深化 “引企入校” 改革:支持高校邀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鼓勵企業在院校設立工作室、實驗室,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招生與招工、入校與入廠的銜接統一。實施 “產業導師進課堂” 計劃,每年從規上企業選聘 50 名高級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鼓勵龍頭企業與院校共建 “訂單班”“冠名班”,2025 年前建成 30 個特色產業班,定向培養人才占職業院校畢業生總數 30% 以上。
加強 “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拓寬職業院校教師引進渠道,鼓勵從企業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組織企業技術人員參加教學培訓,實施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專業教師每年至少參加 1 次企業實踐,每年安排 100 名骨干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建成 10 個區級教師創新團隊,引進培育各類專業人才 200 人,其中高層次人才不低于 30 人。
推行 “訂單式” 人才培養:建立 “一企一策” 人才定制機制,實現職業院校與重點企業簽訂年度人才培養訂單不少于 80 份,每年定向輸送技術技能人才不少于 500 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動態反饋機制,每學期組織企業對訂單班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評,依據結果調整課程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
下一步,豐澤區將細化工作舉措,統籌發揮各方力量和各類資金作用,結合出臺項目清單,定責任、定時限、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實。
聯系人:林水強
聯系電話:22508502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